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日渐壮大,对于畜牧产品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到 2050年畜牧产品消费量预计将增加70%。需求激增导致农业生产越来越密集化。如今,数以百万计的牲畜都生活在集中饲养模式(CAFOs)之下,大多卫生条件都很差,而且集中饲养带来的污染也很明显。
全球森林联盟的米格尔·洛维拉表示:“我们必须回归到传统的农业模式,保证‘自然’的生产环境,允许(牲畜)在草场上自由地散步进食。”她还特别指出,除了密集化生产带来的环境足迹影响,生产厂商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由于消费者与生产商之间距离遥远,所以后者很容易钻监管的空子,或者为了谋利就不按规矩办事。将肉类产品出口到地球的另一端本来就是一个挑战。肉类产品容易腐烂,因此需要在保鲜期内被尽快消费掉,或者通过防腐或冷冻技术将其保存起来,而这两种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成本。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市场份额,生产厂商一般会选择掩盖冷冻产品在供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解决这些问题。
就在近期,世界主要的肉类产品出口国巴西被爆出‘劣质肉’事件。一场名为“劣肉行动”的卧底调查曝光了这一丑闻。此后,包括欧盟、韩国和中国在内的主要进口国均宣布暂时中止对巴西牛肉产品的进口。据新思界《2017年巴西肉类商品出口现状分析》显示,中国是巴西牛肉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占巴西牛肉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刚刚于2015年恢复了因食品安全丑闻而中断的总额为120亿美元的巴西牛肉进口计划,但还不到两年中巴牛肉贸易又再次被迫中断。中国已将涉嫌腐肉出口的巴西厂商暂时拉黑,但这是南美畜牧业造成的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在巴西,农业产业势力巨大,已在国民议会中形成了名为“ruralista”的利益集团。这一拥有相当比例席位的农业政治集团极力打造出手握粮食安全的形象。此外,由于当地民众赋予了肉类食物极高的文化价值,环境非政府组织和科学家一般也不愿触及这一话题。他们最多是对更加高效和密集的生产方式予以支持,并表示这种方式应该仅仅局限在土壤肥力本已退化的地区。而几大巴西肉食厂商被曝通过贿赂食品安监人员为腐坏肉类拿到许可,这绝对是巴西总统米歇尔·特梅尔最不愿听到的消息。
这一事件对巴西可谓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投资者信心持续低迷,加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巴西目前的国民经济可谓腹背受敌。如今,这个国家久负盛名的牛肉出口产业也面临着灭顶之灾,因为包括全球最大的两家牛肉和家禽厂商JBS和BRF在内的多家巴西企业相继被爆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比如有些企业甚至利用酸性溶液清洗产品,以掩盖肉类变质带来的腐败气味。
新思界海外投资分析师称,作为全球主要的牛肉供应国,此次事件势必对巴西相关产业造成了绝大的影响,而且后续的影响还在不断产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次事件还将影响到巴西其他产品的出口,原因在于人们已经对‘巴西出口’这个品牌产生了质疑。要消除这种质疑还需要巴西正常长期有效地措施去监管巴西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