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事工业创新能力低下制约军事发展
时间:2017年11月30日 来源:www.newsijie.cn 作者:张良 点击量: 2

上次我们讲到印度军事领域以及印度虽然有较大的国防工业,但武器装备却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根据新思界分析师的说法,印度军事工业创新能力低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印度国防创新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能够设定政策目标、将众多利益相关者(用户、研发机构和生产机构)集中在统一平台、审批项目可行性、监督本土项目进展情况和制定责任的顶层管理部门。

这一部门的缺失导致了印度国防创新决策的专断独行、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各研发机构独立进行科研活动,且大部分科研项目都不是围绕以产品为中心的采购流程进行。作为设计和开发现代武器系统、为各类武器采购提供必要技术建议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在采购流程中将自身的职责边缘化,仅将自身作为分享国防预算资源的利益竞争者。

此外,印度迄今没有发布针对国防研发的相关规定,仅由国防部定期发布《印度国防技术展望与能力路线图》,使军工企业了解军事能力发展的长期目标,从而提前进行相关技术开发并投入生产。

然而,该路线图详细描述了武器装备的特定能力需求,但没有将这些需求进行量化,以指导国防创新的具体方向和制定产品指标。《路线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将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的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国防工业,且国防部未做出任何相应承诺。

这一点《路线图》的“免责说明”中得到了印证,该免责声明称“印度国防工业部门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印度武装部队的《路线图》,印度政府不为企业在执行该项路线图的损失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军事能力方向转变所带来的风险负责。印度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技术开发和本土生产不仅是印度国防工业的责任,同时也是印度政府本身的责任。这一免责声明免除了印度政府确保某种特定技术在国内研发的所有责任,但同时也给国防工业和研发机构在决策未来发展道路时带来了不确定性。

印度国防创新体系在科研人员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足。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只有7700名科研人员,但配备的辅助和行政人员比例较高,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这一研究领域较少的机构却拥有8000名科研人员。在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中,技术骨干的教育背景较低、缺少研发培训,仅有10%的科研人员拥有博士学位,并且43%的科研机构拥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低于2%。

无论从研发投入还是研发产出来看,印度军工企业的创新能力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和巴拉特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外,印度其他军工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很低,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印度国有企业缺乏所谓的“研发文化”,即研发并不是这些企业的强制职能。

此外,印度政府对企业研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特别是私营部门,它们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来承担昂贵又有风险的国防研发项目。尽管自2006年以来,国防部承诺将承担企业80% 的研发成本,但由于操作程序复杂,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奏效。目前国防部正在制定新的采购流程,以简化补偿程序,推动企业的国防研发。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制约印度国防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军工企业,兵工厂以及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缺乏改革与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的问责制度不健全,影响了预期的创新效果。此外,由多个印度政府委任的专家小组提出的改革建议被推迟或搁置,阻碍了其创新潜力的充分开发。

更多相关信息,关注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印度军事领域发展研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