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钢铁生产和出口大国,研究分析其行业发展现状及走势,不管是对马本国或他国家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钢铁业是马重要的基础性产业,目前市值估计达400亿令吉(约合130亿美元),对GDP的贡献度为4%,从业人员15万人。预计到2020年,钢铁业对GDP的贡献度将达到6.5%,从业人员将达22.5万人。从整个东盟地区来看,马是东盟第四大钢铁消费国,也是东盟地区主要的生产国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马先后启动多项经济发展规划,钢铁需求量总体呈不断增长态势。
马钢铁行业具有的特点:冶炼方式独特,马炼铁行业几乎没有高炉,主要采用直接还原法炼铁;钢铁厂规模不大;钢铁产能过剩;部分产品严重依赖进口。
基于以上的行业特点以及本国钢铁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马钢铁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为马国际贸易与工业部(MITI),该部负责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行业发展。目前,钢铁行业政策主要有:
1.生产执照无条件发放。马政府鼓励本地和外国资本投资钢铁行业(热轧钢条和线材除外),特别对长材和扁材产品生产执照的发放无任何限制。
2.进口税削减。长材产品最惠国进口税在2009年已减低至10%,2010年降至5%。扁材进口税将分阶段削减,2012年削减至10%-20%,2015年至10%-15%,直到2018年降至0-10%。
3.部分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免关税。三类产品享受进口免关税待遇:1)生产面向国外市场的产品所需的进口原材料;2)无法在马本地生产并在本地销售的特定产品;3)生产零关税成品钢所需的进口原材料。
4.进口准证。对211个税号的长材产品实行进口准证豁免政策。对于冷、热轧钢、钢板和电镀锌板的进口准证,实行自由签发。
近年来,国外廉价钢铁产品大量涌入导致马本地业者经营压力增加,钢铁厂纷纷促请政府实施贸易保护措施。自2013年2月1日起,马政府取消18个等级钢铁产品的免税进口政策,其后不久停止发放临时进口准证(Temporary Certificate of Approval)。此外,马政府也表示将加大强制性标准执行力度,阻止国外低品质产品进入本地市场。
2010年马政府推行“十五”规划(2011-2015年)和经济转型计划(ETP)以来,马国内需求旺盛,投资活动活跃,诸如高速公路、机场、轻轨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陆续上马,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马来西亚的钢铁行业虽存钢铁产能过剩等不足,但通体来说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毕竟有着政府的经济产业政策的支持,可以预见,2018年,马钢铁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此外,周边东盟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自贸区关税的逐步减让,为马钢铁行业充分利用其过剩产能、加大对东盟国家出口创造难得的发展机遇。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马来西亚钢铁行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