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上“饭来张口”的生活。据了解,在印度,外卖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早在十九世纪末英属印度期间,越来越多的社区移民到孟买等大城市工作,在快餐文化和办公司食堂尚未普及的情况下,离家远的员工不方便吃饭,中午常常忍饥挨饿。
此外,大城市还有这么一群人,由于教育程度底下难以找到职员之类的“体面”工作,但他们具备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所以,在一位银行家希望能吃到家常菜的愿望下,一位男孩愿意有偿为他送家庭午餐,这就是第一位dabbawala。
其他人看他这么吃很是羡慕。后来,有远见的Mahadeo Havaji Bachche看到了其中的机会,雇佣了约100个小哥来送dabba。不出他所料,随着城市的发展,孟买市场对dabba的需求快速增长。1956年,以“Nutan Mumbai Tiffin Box Suppliers Trust”为名义的慈善信托成立,该信托的商业部门又于1968年注册成为孟买Tiffin Box的供应商协会,开始正式以现有形式开始了家庭午餐派送服务。
面对众多装有家常菜的午餐盒,必须采取方法加以分类。最初一批人采用的是颜色编码系统,现在已经演变为字母、数字、字符并存的编号系统。如今,dabbawalas人数已经超过5000人,这份工作门槛低收入却很高。
每位dabbawala每月能挣大12000卢比(140英镑)左右。他们对高工资也心安理得,毕竟这些dabbawalas冒着挂火车上掉下来的危险,穿过田野、穿过城市的车水马龙,把每份dabba及时送到客人手中。显然,dabbawalas们准时准点的名声给dabba团体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和威望。
dabbawalas接下的每百万笔交易中,出错的订单不到3.4个。这群小哥每天向大约20万名客人送餐,也就意味着一年内只有400多个晚点或弄丢的dabbas。凭借这种低犯错率,dabbawalas甚至并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网络管理案例。
虽然如今服务市场还是集中在以孟买为主的大城市,但凭借卓越的服务和社会效果,dabbawala作为一个案例吸引了一众世界名校以及学者的关注:如2005年,印度管理学院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对孟买dabbawallas进行了案例研究;2010年,哈佛商学院研究了其“通过低成本和简单运行模式”下的成功方法。可以想见,在网络和交通不发达的过去,这种众包送家庭午餐的模式能够打下一片天,是有理有据的。不过在基于移动设备的外卖app如燎原之火般横扫第三世界的现实下,dabba是个怎样的存在?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食品外卖绝对是印度新一代科技创业者瞄准的一大领域。但是很多创业者或者投资人都在砸重金制作花里胡哨的应用程序、或者搞折扣来扩大市场份额,却并没有花心思去思考如何制定完备的商业计划、形成可靠的食品供应链。因此可以向食品外卖科创企业可以从dabbawala的悠久发展史中学习。
更多相关信息,关注新思界行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印度外卖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