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塑料是一类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并在自然条件下可部分或完全降解的新型材料,常见原料包括玉米淀粉、甘蔗、木薯、纤维素、乳酸和植物油等。与传统石油基塑料相比,生物塑料不仅显著降低碳足迹和对化石资源的依赖,还具备一定的可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根据用途和原料结构,生物塑料主要分为生物基非降解塑料(如生物PET、生物PE)和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如PLA、PHA、PBS等),其在性能上已逐步接近甚至超越传统塑料。
从全球市场来看,生物塑料产业正处于加速扩张的阶段,2024年市场规模超过145.2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突破343.5亿美元,2024-2032年间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11.4%。欧洲由于政策推动和绿色消费理念深入,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塑料消费区域之一。北美在生物基化学品研发方面领先,推动商业化提速。中国近年来也加快布局,多个省份出台限塑令,催生大量生物塑料需求。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因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政策开放,逐步成为全球生物塑料产业链转移和产能布局的重要接收地。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印度尼西亚生物塑料行业市场现状及海外企业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印度尼西亚是全球塑料垃圾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传统塑料污染问题长期困扰其环境治理。2022年,印尼拥有约2.7亿人口,共产生塑料垃圾约1260万吨,平均每人约产生46.7公斤。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印尼政府计划在2029年底前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多个城市开始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政策环境逐年趋严。印尼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和年轻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接受度提升,为生物塑料产品提供稳定需求支撑。印尼农业资源丰富,马铃薯、木薯以及海藻等生物质原料,为PLA、PBS等生物塑料提供了充足且本地化的低成本原材料来源,降低了制造端的综合成本。
新思界印尼市场分析师表示,进入印尼生物塑料市场仍面临一定壁垒。首先是技术门槛,尤其是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羟基脂肪酸酯等材料的合成与改性,企业需具备高水平的聚合反应控制技术和设备保障。其次是成本问题,当前大部分生物塑料单位成本仍高于石油基塑料,价格敏感型市场仍需依靠政策激励才能推动规模化应用。此外,印尼在本地高端化工设备和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尚有短板,外资技术转移与本地产业融合尚需时间,投资者需兼顾技术引进、本地化生产和渠道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逐步突破初期进入难点。未来5至10年,印尼极有可能成长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塑料产业新枢纽,值得企业持续关注与深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