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底,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访问中国的紧密行程中,抽出时间飞到深圳,参观一家名叫碳云智能的创业公司。碳云智能的主营业务是利用人工智能驱动海量生命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健康解决方案。默克尔在中国还观摩了电动车、高铁、5G等中国新一代技术。
默克尔归国后,德国媒体和专家纷纷就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提出警告,呼吁德国政府迅速制定新的战略。不久后,默克尔在总理府举行“人工智能(AI)峰会”,与德国科技和企业领域的顶尖专家商讨对策。中国让默克尔感受到“效率”和“速度”。
德国是欧洲大国,但在人工智能上的布局却有些滞后。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德国人工智能市场深度调研分析报告》显示,现阶段全球共涌现出3600余家AI创业公司,其中美国有1393家,占比40%;中国有383家,占比11%;以色列有362家,占比10%。
欧洲拥有769家AI初创公司,可排名第二,但分开来看却不容乐观。欧洲诸国中,英国拥有AI公司数量最多,也只有245家,其次是法国的109家和德国的106家。不仅仅是公司数量,AI学术研究上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对AI的投资规模,欧州都已经落后于美国和中国。
欧洲的战略决策者们显然已经关注到了全球AI产业的格局变迁,并正寻求改变。2018年3月,欧洲政治战略中心发布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确立以人为本的欧洲战略》报告,明确指出欧洲应创设一个支持人工智能投资的框架,同时设定全球人工智能质量标准,来应对欧洲AI所面临的内外挑战。
随即,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人工智能领域采取三大措施:一是至2020年将投资15亿欧元,并带动公共和私人资本参与,预计总投资将达到200亿欧元;二是促进教育和培训体系升级,以适应人工智能给就业岗位带来的变化;三是研究和制定人工智能新的道德准则,以捍卫欧洲价值观。
人工智能欧洲战略报告还指出,为了赶上中美的步伐,欧洲不能依赖28个不同的国家单独的战略和行动计划,欧盟决策者应该联合起来,为AI创业创建真正的欧洲生态系统。
新思界海外投资人士认为,欧洲AI产业发展的最大困境在于欧洲市场分散,互联网产业发展基础较差,缺乏领军的互联网企业,欧盟在竞争监管和数据监管上偏严格,企业合规成本较高,因而难以成长出大规模和国际化的AI公司。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被新的人工智能时代边缘化,且在未来短期内,由于缺失完整的生态系统,德国以及欧洲人工智能产业恐难回到全球核心舞台。